在一个寒冷的秋天,王守海站在江边,面对着死者家属和周围的群众,他语气冷漠地说:“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捞尸人”这个职业,是王守海的工作,但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责骂和怒骂。有人愤怒地质疑:“捞一具尸体要这么多钱,还是人吗?”对这样的质疑,王守海早已习以为常。
那么,什么是“捞尸人”?这些人为什么会从事这种工作?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的宝塔湾江边,15名长江大学的学生在露营时,突然发现2名儿童掉进了湍急的江水。三名学生陈及时、方招、何东旭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去营救,但复杂急流的水流吞噬了他们的生命。几小时后,当警方到达现场时,已经没有了生还的希望。家属们悲痛欲绝,但他们的唯一心愿是能把亲人的尸体捞回来。
展开剩余81%这时,陈波出现了。他是当地的“捞尸人”,一位自发组织起捞尸队伍的人。经过短暂的商讨,陈波同意帮忙打捞尸体。然而,捞尸的费用并不是免费——陈波开口要价,先说好三万六,这笔费用如果没有到位,尸体就不会被拉上岸。
王守海和他的小队接到电话,立即驾驶船只驶向江边。王守海是当地的渔民,熟悉长江水域,他知道怎么抓住合适的时机,将钩子抛入水中寻找尸体。几番试探后,他终于感到钩子被什么拉住了,紧接着,他顺势拉了上来,确认是尸体的手臂。
此时,王守海停下了船,望着岸上的家属们,冷冷地提醒:“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这让在场的家属和群众愤怒不已,“三万六,咋不去抢!”他们的怒骂让气氛顿时紧张,甚至有些人愤怒得指责王守海没有良心。但王守海只是冷静地站在一旁,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
尽管外界有许多责难,但陈波却显得无奈,他早已说明了收费规则,只是这个价格似乎让家属有些接受不了。不过,面对生死攸关的事,家属最终还是同意了价格,毕竟他们无法回绝自己亲人的尸体。
“捞尸人”这个行业最早起源于长江沿岸的渔民们。当时,江水常常将无辜溺亡的人尸体冲到岸边,而这些渔民出于同情,便主动提出帮助家属捞起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行为逐渐变成了一项生意,渔民们也开始为这项服务收费。久而久之,他们被人称为“捞尸人”。
虽然这个行业起初可能充满了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谋生手段,收费和“生意化”逐渐取代了最初的善意,捞尸人被批评为冷酷无情。然而,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捞尸人给予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属一丝慰藉和希望。对于这些家属来说,即使要付费,至少能让他们有机会安葬亲人。
王守海的工作让他面临着社会的非议。虽然他为自己辩解:“我做错什么了?你让警察抓我来啊”,但他也清楚,这个行业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捞尸人们大多是些年老的渔民,他们在船上度过大部分时间。王守海已经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虽然他为别人捞尸,累积了上千具尸体,但他始终难以摆脱这种职业带来的精神压力。
王守海和陈松一样,都是捞尸人。他们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有用来打捞尸体的简陋工具。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忍受外界的误解和非议。捞尸人的工作充满了艰难与危险,每一次出海都可能是一次生死考验。长时间的工作让他们身心疲惫,也让他们习惯了面对尸体。
如今,像陈松一样的捞尸人已不多,很多人因为无法承受精神压力或者工作条件差而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尽管报酬高,但这个行业依旧没有吸引到新的年轻人加入。长江的湍急水流,时刻威胁着捞尸人的生命安全。
而对于那些仍在坚守的人来说,他们也许不会再做这份工作太久,毕竟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无奈。捞尸人们虽然常常被诟病,但他们依然在坚守,给那些等待亲人尸体的家庭带去一丝希望。
对于“捞尸人”的道德评判,无论是批评他们“挟尸要价”,还是认为他们冷血无情,都未必能完全理解这背后的无奈。或许,唯一能改变现状的,就是政府出面,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援体系,让这个行业的存在不再充满灰色地带。
发布于:天津市天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