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属于商朝晚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且较为成熟的中国文字体系。它不仅记录了盘庚迁殷至纣王时期270年的卜辞,还展现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从甲骨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2015年在美洲地区竟然发现了中国文字的痕迹。美国学者罗斯坎普在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等地的岩壁上,发现了84个象形文字。这些文字经详细调查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甲骨文极为相似,甚至能够匹配上。更奇特的是,某幅岩画展示了一个人向商朝第三代君王献上狗,而君王则接受了这份礼物。岩画周围还有美洲土著人的图案。罗斯坎普不禁提出疑问:难道中国人在3300多年前就已到达美洲?或许印第安人是商朝遗民?
大家都知道,15世纪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被认为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然而,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西方学术界开始对“谁才是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人”进行广泛的讨论。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商朝的殷人曾东渡美洲。理由是,早在墨西哥东海岸就发现了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而该文明的出现时间与周武王伐纣后,商朝殷人渡海逃亡的时间非常接近。
展开剩余60%梅德赫斯特认为,殷人远渡重洋,抵达美洲后不仅安居下来,还将中国文明传播至新大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周武王伐纣距今已有3000多年,而罗斯坎普在美洲发现的中国文字则出土于3300年前,甚至是在盘庚迁殷之前。
尽管史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3300年前商朝殷人抵达美洲并留下文字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商朝的建立者是汤王,到盘庚时期已经经历了十代皇帝,且在此期间有过五次迁都。迁都的原因除了黄河下游频繁的水灾,还有商朝内部的长期动荡。《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从中丁时期开始,商朝频繁更换国君,甚至出现了多次兄弟争夺王位的局面。直到盘庚迁都后,内部纷争才有所缓解,社会逐渐稳定,并迎来了武丁的盛世。
因此,商朝内部的动荡并非罕见,殷人选择离开故土并迁徙到他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基于这一点,商朝的遗民可能确实曾经抵达美洲,成为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更有趣的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些元素与商朝文化非常相似,尽管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印第安人是商朝遗民”。
或许,当盘庚时期的文字被发现后,我们将能解开这一谜团,获得更多的历史线索和答案。
发布于:天津市天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