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举办全国科普月主题讲座。60余名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委员及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从科技资源科普视角出发,为男护士职业成长提供专业指导。
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护士长刘建是一名退役军人,2012年入职后逐步成长为急诊护士长。他认为,持续学习与科普实践是构建职业认同的核心路径。其团队在2022-2024年上半年斩获多项专利(部分已转化)及奖项,团队实践也示范了如何通过专业价值输出与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男护士的职业归属感。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长徐立,同时担任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急诊抢救室认证值班长,到任护理部代理护士长期间立三等功,再到参与海外巡诊与海上阅兵,丰富的经历让他坚信:男护士的职业成长,关键在于突破领域局限、实现多维度发展。
上海男护士工作委员会秘书黄一乐以《从了解我们自己的群体开始》为题展开解析。2023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男护士群体平均年龄 30 岁、平均工作年限7年,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占比偏低,85%的男护士面临家庭压力,群体需求已从生存保障层面转向职业发展层面。他表示,当前男护士职业发展整体向好,以上海为例,已形成明确的职业分型体系,男护士群体的归属感正持续增强。
瑞金医院护理督导张蔚青提出,护理工作同样需要创新思维与科技应用赋能。他指出,创新可分为“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人有我优的改进创新、人优我精的迭代创新”三类,而实现创新的前提,是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与长期深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护士长刘仁俊则解析了压力与情绪的“倒U型曲线”,并结合数据说明:21%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或存在心理风险,83%的护理专业大学生面临中度压力源。他建议,可通过规律睡眠、适度运动、主动沟通、正念调节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借助心理健康APP等科技工具,为男护士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本次讲座不仅从科技资源科普化视角为男护士职业成长提供了专业指引,更通过分享真实生动的职业成长故事与前沿实用的专业内容,让参会者深受启发。一位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学生感慨:“原来男护士的职业道路可以如此宽广。这次讲座让我真切看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与温度,我也要像前辈们一样,在护理专业路上持续深耕,用科技与关怀照亮他人的生命。”
天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